污水处理如何在冬季维持正常运行?
污水处理如何在冬季维持正常运行?
我们都知道在冬季的低温运行环境下,很多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生化工艺会出现异常,其根本原因是低温条件导致的生物活性菌种活性降低、失活、解体,造成生化环节效率下降、反应速率减慢,进而导致产水不达标以及生化池发生污泥膨胀等结果。那么,如果在不具备保温措施和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去尽量避免生产受到低温干扰呢?
冬季污水处理进水浓度普遍偏高、水温较低、活性污泥活性较弱,反应速度较慢,污水处理需结合自身工艺和进水特征进行生产运行参数调整。
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一、进水预处理
我们尽量确保各个污水处理单元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对出现的故障和问题,应及时发现、及时分析和解决。避免小问题和小故障得不到解决,拖成大问题,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前端预处理的运行不稳定,会影响生化处理系统的负荷,引起生化系统运行不正常,造成出水不稳定的问题。污水处理流程应结合自身工艺运行的运行规律、污泥的性状、污染物的降解变化规律等生化系统的具体情况;结合进水水质、水量的变化情况,通过适当的工艺优化调整,确保足量处理污水、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同时节能降耗优化运行成本。
二、调整工艺运行管理
1) 以生活污水为主的污水工艺可控制略低的F/M、以工业废水为主的污水工艺宜控制较低的F/M,降低kgBOD5/kgMLSS·d可以维持污泥低负荷状态下的稳定;
2) 根据自身工艺特点,进行适当的曝气控制。在保证所有单元格曝气充足前提下将DO值适当减少,不宜过高。如曝气过量,可能引起污泥系统活性不强、性状不佳、沉降性能较差等问题,还增加了运行成本;
3) 保证预处理单元的正常工作,保证生化池各单元格中污泥MLVSS/MLSS、SV30、SVI在正常的区间范围内;
4) 根据具体工艺运行情况,对内外回流量、回流比等参数进行调整,低温导致污泥活性下降,适当减少排泥频次;
5) 适当提高污泥浓度MLSS,在活性污泥降解、代谢效率下降的前提下,使总量的污泥代谢能力保持相对稳定。
三、确保生物脱氮反应进行
在生物脱氮过程中,含氮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相继发生下列反应:氨化反应一硝化反应一反硝化反应,最终以N2↑形式从污水中脱离。
硝化反应的适宜温度是20~30℃,15℃以下时,硝化速度下降,5℃时基本完全停止。反硝化反应的适宜温度是20~40℃,低于15℃时,反硝化菌的增殖速率降低,代谢速率也降低。冬季低温地区的污水温度在10℃左右甚至更低,远远达不到硝化菌及反硝化菌的最适温度,对氮的去除效率有很大程度的影响。硝化细菌比反硝化细菌更易受到低温的影响,导致硝化反应不足,低温运行过程中如果控制不当极易出现NH3-N不稳定的情况。可通过适当提高MLSS,增加污泥龄(比如20~35d)。适当增加曝气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稳定水温的效果,并且可以提高DO,是一种常用的控制NH3-N处理效果的方法。NH3-N处理的关键是硝化细菌,应保持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不能受到严重冲击,否则冬季硝化细菌很难恢复。
四、限制污泥膨胀
冬季低温运行时因污泥活性降低、工艺运行不正常极易出现污泥膨胀的问题。此时的污泥膨胀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发生率极高,有60%的城市污水处理每年都发生污泥膨胀;二是普遍性,在各种类型的活性污泥工艺中都存在,甚至最不易发生污泥膨胀的间歇式曝气池也会在低温条件下发生污泥膨胀问题;三是危害严重,它不仅使污泥流失、出水悬浮物(SS)超标,而且还大大降低了工艺处理能力和效率。
一旦发生污泥膨胀就很难控制或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应对污泥膨胀应控制好适当的污泥负荷。有厌氧反应的工艺可以利用生物选择功能抑制丝状细菌的生产,避免污泥膨胀。工艺运行人员应对污泥性状进行及时了解,当SVI超过150时,应引起足够重视,必要时可投加化学药剂进行控制,但这也只能起到短期控制效果。
氯和过氧化氢已经在抑制丝状菌生长方面有了成功的应用。由于氯相对便宜且易于现场操作,因此应用得较为广泛,有超过50%的污水处理利用氯来控制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加氯的目的是为了杀死附着在絮体微生物表面的丝状菌,但这两类细菌对氯的敏感性没有明显的差别,因此氯的投加量要控制到刚好能杀死丝状菌而不能伤害到絮体微生物,如果过量同样不利于改善污泥性能。
五、监测进水指标
冬季进水量相对较少,但污水中各项浓度指标有所提高,应加强进水源头的控制。在发现进水数据异常时,现场管理人员应立即确认情况,在确定进水污染物偏高的异常情况下,应采用应急措施处理(比如:记录、留证以及上报,或者截流、启用应急事故池等)。
六、现场管理和巡检
冬季低温时室外非地埋设施容易出现冻涨、结冰等情况,应加强污水工艺内各处理单元的巡检工作,包括工艺巡检和设备巡检,及时发现运行过程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需特别注意进水、出水、生化池等地的巡检;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和汇报。